人艺快讯

青春网:昙华林游记——遇见另一种生活

2014-03-12 16:21:00 来源: 点击:

2014-03-12长江人民艺术剧院

(大学生记者/杜磊)“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关于昙华林的游记,但当我翻起印刷得很古朴文艺的《武昌记忆》盖章本时,思绪里扑面而来的却是今年春晚走红的怀旧歌曲《时间都去哪儿》。昙华林是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在这条街区外,周围都早已是高楼大厦,但当步行进入老街区时,立马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人们总说岁月无痕,但我想,那些随风而逝的武昌记忆,在昙华林这里,应该可以依稀探寻到,或在青石板的街道里,或在老屋的角落里,抑或在满头白发的居民身上。

在还未到昙华林老街深处的小学栏栅上,挂满了中小学生“我爱武昌城”的书画作品,虽然画工都还稍显稚嫩,但从每一幅画中,依然能可喜的看出,武昌城的历史和文化,已经被深深植入了新一代的孩子骨子里,那份一直会传承下去的古老记忆,是一座城市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昙华林,但当我看到这本《武昌记忆》盖章本时,还是被震撼到了。以前只知道这里风格各色的文艺小店有很多,却从没想过,在这么短的一条老街上,居然满满的挤着80多家小店。不同于其他满是小店的街道,在昙华林,诸多小店虽然挤挤挨挨地连着一起,却一点也不显凌乱喧闹之势,反倒徒增了几分文艺和清新,当然,这其间的奥妙,也只有游客亲自去了静下心来也许才能感受的到。

有关昙华林的游记或是攻略,网上真的太多太多,诸如“大水的店”、“徐刀刀和她的鲜花饼”这样极具特色和名气的小店,也基本被游客写到了极致。所以,当我在写这篇游记之前,就一直觉得,昙华林游记是一个很易入题却极难出彩的主题。如果是过去的我,来写这篇游记,一定会用满篇尽是华丽辞藻的行文方式,来尽情描述昙华林的美好。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从一个大学生记者的角度来看,我渐渐有些悟道,对昙华林这样文艺的地方,很多时候,你用再多耀眼浮华的词汇似乎都很难描绘出她的全貌,更不用说她的那份柔情与宁静。在整个盖章的过程中,去过了很多家小店,其间有一家在网上并不很出名的店却让人印象最深,“六凤汉绣”是一家几个中年妇女开的小店,几个老板娘的年龄看起来大概都在40到50岁之间。和周围那些满是主打年轻人喜爱的咖啡和浪漫的小店不同的是,这家店主打的是很多年轻人未必感兴趣的汉绣。但当我和同伴去盖章时,看店内有一两个的老板娘在安静的织着汉绣,其他店里满是年轻人的喧闹好像与她们无关。也许不管赚多赚少,在她们眼里,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朋友,能够凑到一起为了一个爱好开家小店,能将自己的爱好汉绣继续下去,已经足够满足了。反观许多同她们年龄相仿的人们,在这不惑或是知天命的年纪里,依然是一直埋着头向前赶着路,有时,却忘了抬头看看天。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她们那样完全远离尘世的喧嚣,但也许,偶尔,我们也应该放下手头忙碌的工作,来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留下一瞬间心动的记忆,或是约上几个儿时的玩伴,在家炒上几个拿手的小菜,吃着花生,就点小酒,乱侃一番曾经的激昂岁月,恰同学少年。也许总有一天,当你爱上昙华林时,当你真正发现昙华林的美时,你也会意识到昙华林的美并不在外表上的小清新和文艺范,而在于居住在这里的人,或是一种生活态度,悠然,豁达,任世间岁月沧桑,却依然宠辱不惊。

漫步在昙华林的老街上,阳光懒洋洋的洒在身上,好不惬意和自在。这条街上满是文艺和浪漫,只需跟着感觉走,便入同走入了仙境般的童话世界一般。但在昙华林的尽头,突兀出现的闹市菜市场却又会将你生硬的从童话里拉回现实里来。也许,纵使再浪漫,再小清新如昙华林,也透露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本质。不过,我想,就算生活再多么的命运多舛或是颠沛流离,这世上依然会有美好童话般如昙华林的地方,也许,最美的那个昙华林,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写到结尾处,我突然想起在组织我们大学生记者参加这次盖章活动的长江人艺工作人员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让人动容的温暖话语,“若能抓住一根彩色的稻草,我愿远离金碧辉煌的宫殿,即使太阳睡去,我也能期待五彩斑斓的朝霞”。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