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二三线城市话剧票价赶超京沪竟是赠票惹的祸?

2013-01-24 17:41:00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赠票普遍,唯票房论正在蔓延

追问高票价的原因,赠票无疑是深层根源之一。

在我国,一些观众还没有形成买票看戏的习惯,赠票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北京的话剧制作人说,关系单位、主管部门、安保、同行、媒体都需要赠票,往往戏还没开始售票,就会接到很多单位要求赠票的电话。

每到逢年过节,不少企业用演出票来馈赠客户、职员,票价越高送出去越有面子。上海某银行员小刘在提到赠票时说,他们的赠票会由单位买单,不会让经营商亏本。但客观上,高价赠票拉高了票价,造成了票价虚高。

著名话剧制作人袁鸿指出,地方剧院希望用一两场演出收回一两个月的运营成本,更是在票价走高的趋势上添了一把火。“话剧市场唯票房论的风气在蔓延,地方剧院没有用常态化思路在经营,就场租费用而言,在北京是3万元―5万元,地方剧院一般会上涨30%左右,广州有的剧院一场演出的场租甚至到了20万元。”

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说,中国话剧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大剧场和小剧场并存的局面,从文化生态环境考虑,小剧场在面向市场方面做得相对好一些。大剧场经营存在超前消费、跨越式发展现象。“大剧场在建立经营伦理,形成行业规范方面更要起到引领作用。”杨乾武说。

杨乾武指出,目前话剧经营特别是大剧场普遍存在着高票价、短档期的模式,看戏的观众多是来看热闹,真正爱看戏的观众看不起。

增加场次,降低票价,形成常态化

“突破市场瓶颈,挤掉市场泡沫,国营剧院在话剧市场规范中需要带好头,鼓励更多的普通观众进剧场,培养市场良性发展,形成观众买票进剧场消费的模式。”杨乾武介绍,欧洲的国营剧团一般采用三三制模式,政府资助、社会资助、票房收入各占1/3。用票房收入来弥补国营剧团收入的不足,每年票房收入不到总数的1/3,艺术总监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的预算、剧场账目都公开透明。这些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借鉴。

“最近,在伦敦西区热演的戏剧版《双姝怨》因贵宾专座85英镑(约合850多元人民币)被英国观众及业内人斥为奢华虚高、过度提高商品价值、‘欺诈剥削’消费者。”杨乾武建议给话剧行业设定最高票价,形成行业规范和自律。

袁鸿关注的是话剧市场的常态化。“一年花四五百元看一两场话剧打牙祭不是常态,让喜欢看戏的人能够进剧院看上戏才是常态。”

袁鸿认为在国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票价属于“正常”,其全年演出的票价,大小剧场90%以上是80―200元,每天还有最好座位大剧场20张,小剧场10场只卖50元以及很少部分VIP票280―380元。所有公益场(全年大剧场共24场)全部80元,大部分演出提前半年活动日购票,均半价。

袁鸿建议应坚持驻场演出,名团名剧目需要每年演、演多场,把成本摊低,把票价降低,鼓励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让市场理性发展。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