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8月30日珞珈山剧院:感受《信仰》的力量比天大比山重
2016-08-28 13:20:00 来源: 点击:
8月30日,武汉珞珈山剧院,话剧《信仰》即将与大家见面,在复排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从多个角度对该剧的品评。
(精彩剧照)
信仰,是民族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命题,是当前社会所急需的。众所周知,纪实体裁的戏剧非常不好写。演出以炽烈的激情,采取了现实与历史交织,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大量吸纳表现艺术的语汇,塑造了张绪等离休老红军干部们离而不休,寻找新的战斗岗位,宣讲革命传统和革命信仰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他让我想起高尔基笔下的丹柯,举着自己燃烧的心,引领人们穿过黑暗泥沼和密林!
——王敏(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话剧《信仰》剧名起得很好,直奔主题,很直白地说明了这出戏要说明什么,我感觉这出戏在大声地呼唤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信仰。这出戏的作者、导演、舞美乃至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用剧中主人公的坚守和信仰来完成了这部戏的创作。这出戏是当下很缺少的主旋律作品。现在人们的信仰缺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这出戏出来得非常及时,对当前社会是有着贡献的,是值得提倡的。
——王福麟(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原副会长、秘书长)
(精彩剧照)
话剧是舞台艺术,《信仰》采用两层楼的结构,通过三扇门的开或闭,标志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在一个较小的艺术表达空间中,开拓、构造出深邃的历史时空,形成历史与现实、现世与精神的双重对话关系。陕北民歌,红军歌曲等背景音乐,还有灯光声响的配合,构造出或精美或宏阔的艺术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观赏印象,极大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如指导员与小白牺牲后梦幻般的凄美画面,上甘岭上激烈壮美的战争场景,张绪80岁以后坐上轮椅在漫天飘舞的落叶中缓缓被推上舞台的时刻,等等。这台话剧以浪漫的、恢宏美丽的舞台设计,对话式的、虚实结合的人物表演,实现了超越写实的精神表达,此种艺术构造,与该剧的“信仰”主题可谓相得益彰。
——刘保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信仰》来得非常及时,好似给话剧舞台吹来了一阵强劲而又清新的风,这阵风裹挟起了我们对当下艺术现状以及社会现状的反思。我们所坚守的艺术信仰和理想是否已被世俗绑架,我们该怎样建立起和观众间的良性互动,在满足观众思想文化需求的同时如何提升作品境界?这些都是文艺工作者需要时刻思索的命题。剧中张绪对世诚所说的那段话,在文艺工作者身上也同样适用:“市场经济也是个新战场。是战场就有阵地,有阵地就要有人坚守。你可给我守住了!决不能后退!”他守住的是我们的坚定信仰,守住的是拒腐蚀永不沾的道德底线,守住的是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我们以为,这正是话剧《信仰》、是主人公张绪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也正是这部戏的时代意义之所在。
——胡应明(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国家一级编剧)杨玥(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剧)
(精彩剧照)
《信仰》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我们看这出戏是很有警示作用的。这是一出好戏也是一出很难写的戏,也是难演的戏。编剧把这个难写的戏写得这么感人,我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很难找的视角。导演不是单纯展示现实和历史人物,而是展示这种现实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引发今天人们的思考。我觉得导演整个演出、舞台处理非常流畅,我特别欣赏灯光和舞美,我觉得灯光舞美为突出戏的主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有激情,真情实感出来了。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提出了信仰问题,同时回答了信仰问题,这出戏给我感觉是股新鲜的空气,有阳光了,有氧气了,沁入人的心扉了。当时我在剧场就感觉到心里很痛快,我们应该有自信,就是要排主旋律的戏。“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信仰》中这句台词给我印象非常深。《信仰》这部戏不是作报告,纯教条,戏里有戏剧冲突,非常真实地体现了生活。
——李法曾(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兼副院长)
(精彩剧照)
这是一部高扬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的警示之作,是一部呼唤崇高、呼唤奉献的醒世之作,是一部坚守信仰阵地、打造人生高地的励志之作。这是一部商品大潮下金钱万能时代的反潮流作品,是一部告诫勿忘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的党课教材,是一曲昂扬的人生价值颂歌。这出戏有洪钟大吕的声势。编剧找到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途径,这是剧作家的特别奉献。导演手法时空交错、舞台灵动、虚实相协、刚柔并济,这出话剧在表演手法上有突破,是迄今为止时空交错最多、最活的一出戏,导演功不可没,灯光和舞台设计也帮了大忙。演员表演都非常到位。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这么一台好戏,是一个突破,是极富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康式昭(文化部政法司原司长)
这出戏很有现实意义,在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坚持革命理想、革命信念?这样的作品多起来,这样的社会舆论更强烈些,有助于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这出戏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写成,生活是基础,但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这样的作品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姚欣(文化部原艺术局巡视员)
(精彩剧照)
信仰是形而上的顶峰,是意识形态的,这部戏很不错,很感人。感动有两点,一个是由真实人物塑造的艺术形象,自然有说服力。编剧导演对人物的理解很深很准确。在过去的战争岁月里形成的信仰在历史的演变中始终要坚守,构成了整个戏的激情,是支撑这出戏的支柱。剧中对时空的处理,很有机地组织起来了,构成了现在的价值观,解释得很圆满,时空交错的运用是很好的。还有一点成功的是演员的激情,整个演出的激情,以及导演的节奏处理,这个激情始终是这出戏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音乐唤起对历史的回忆,这个历史的内涵对于这出戏很重要,是构成人物心理的重要支撑部分。
——黄维钧(《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信仰》的演出充满激情,我作为观众深受感动。看了这出戏之后,有信仰的人都很执著,坚守信仰的人更值得尊敬。话剧《信仰》饱含激情,宣讲革命信仰,讴歌战斗英雄,这样的戏时代需要,人民需要。有几点我特别感动:指导员身边有三万斤粮食自己饿死了,这些坚守信仰而英勇牺牲的人确实值得尊敬。作为地方文艺团体能有这种军人气质、这种阳刚气魄很不容易。总的来讲,我祝贺这台戏演出成功。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
(精彩剧照)
信仰问题确实需要“挽救”了,看这出戏我很有感触,我也在反省自己是否像主人公一样兢兢业业,坚持自己的信仰。我觉得这出戏很不好写,把没用动作性的戏,向戏剧层面上升华,找出戏剧冲突、人物命运、人物性格来。这出戏写得成功,不仅在于场上获得了多少的掌声,更在于他叩击了人们心灵。
——郑振环(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一级编剧)
看这出戏,我感觉是再一次受教育,主旋律的戏还能演得这么好、这么有震撼力,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我觉得有信仰的人灵魂有停留的地方,没有信仰的人灵魂是漂泊的。我们这部戏写的不是一般的信仰,是对革命对党的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那是因为人民。剧中写到张绪很不近人情,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这种不近人情来呼唤我们的党、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忘了老百姓是怎么用小米把你们喂大的,这是这出戏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精彩剧照)
这出戏主演所表现出的慷慨激昂,成为最为个性鲜明的表演,相当吸引人。这种大开大合在舞台上是非常难的,让去听党课的人能够得到满足,又让去欣赏艺术的人也得到满足,这出戏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另外我觉得这出戏的冲突不仅反映在舞台上人和人的对立面,也反应出舞台外社会矛盾的冲突。这种创作经历经验对话剧团体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帮助我们的演员达到一个舞台艺术的新高度。
——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编剧)
《信仰》创作的动因,正在于对社会现实提出的尖锐问题做出回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由于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共产党的阵营中理想信念淡化的现实日趋严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倾斜,追求物欲,贪图享乐成为时尚。而那些像张绪一样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者却日渐孤立,他们像困守在孤岛上一样,面对汹涌的洪水,随时都会面临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信仰》一方面尖锐地指出了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孤岛"现象,另一方面又理直气壮地表达出了坚守阵地的执着信念。《信仰》义正辞严地指出,必须把党内的腐败分子清除出去,永葆党的队伍先进、纯洁!
——高晓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看到这里,相信您的内心一定跟小编一样——非常期待了吧?
8月30日19:30武汉珞珈山剧院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