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07-16 11:56:00 来源:财政部网站 点击:

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充分发挥全国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楚天文华奖的表彰激励作用,多出精品力作。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倡导主流价值,引领创作导向,抵制低俗之风。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保护和维修力度,加大对各类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好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遗址、革命旧址及文物,加快建设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湖北旅游名街。建设好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中山舰旅游区等工程。引导规范民间收藏,保护和利用好民间文物。保护湖北古籍。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预防性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标准及保护规划,制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继续推进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建设。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中国旅游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论坛及咨询服务。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大遗址保护:重点保护荆州片区楚纪南城遗址、熊家冢、纪山楚墓群遗址、龙湾遗址、盘龙城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等,拓展保护黄石工业遗址片区、铜录山遗址、擂鼓墩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郧县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郧县大丰仓遗址等。

重点工程文物保护:加强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引江济汉工程等的文物保护。

抢救性文物保护:加强襄阳“古隆中”、鄂州观音阁、黄冈东坡赤壁、四祖寺塔、大水井古建筑群、茨河承恩寺、仙佛寺石窟等列入国家规划的29项抢救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钟祥等地的历史文化名镇抢救性保护,加强昭君文化园、秭归凤凰山文物景区和巴东狮子包民俗文化公园建设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命名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或传习所,建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土家山寨文化保护项目;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工程。

古籍保护:建立全省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命名一批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纂《中华古籍总目湖北卷》,逐步修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和濒危古籍。

(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实施互联网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办好湖北省网络文化节,鼓励创作生产适合在网上传播的文学、影视、娱乐等网络文化产品。支持各类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商业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站。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

加强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电子商务、招商引资、交通安全、健康保健、金融理财等服务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有效运用互联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积极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清理整顿有害信息专项行动、防范和杜绝网上虚假新闻信息专项活动。加强社交网络、微博客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形成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加快网站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建设,推动网站新闻编辑资质认证工作。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省网络文化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推动全省互联网业界加强自律,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网站的公信力。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组织网上正面宣传,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倡导党政干部、专业骨干上网发声,着力优化网民结构。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引导,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凝聚民心。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网上信息发布工作。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网上引导的时机、节奏和重点,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网络文化建设工程

文化精品数字化、网络化工程:支持数字城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建设,抓好武汉“网络文化五城”、“宜昌城市对外表达系统”、“虚拟武当”等数字化建设。

网络文化优秀作品生产、传播工程:扶持网络文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生产创作具有湖北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力争五年内我省网络小说年出版量达到100部。推动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网络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湖北民生微博服务厅”、“湖北政务微博发布厅”项目建设,创办包括文化、金融、教育、科技、劳动就业、交通安全、健康保健、社保医保在内的更多网上民生服务专题专栏。

文明网站建设工程:开展“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文明用网”系列公益活动。评选表彰全省文明网站,支持荆楚网全国文明网站创建。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传播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湖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围绕鄂港粤(珠三角地区)经贸洽谈会、鄂沪(长三角地区)经贸洽谈会、鄂京津(环渤海地区)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活动组织对外宣传。支持省内主流媒体到海外落地,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通畅的对外交流渠道。抓住国家建设国际传播力的机遇,在中央涉外媒体、境外重点媒体搭建一批湖北窗口。定期举办媒体高层对话互访活动,每年邀请外国友好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港澳台媒体、中央涉外媒体、各兄弟省市主流媒体记者团来湖北采风采访。借助各种文化交流平台,组织荆楚精品剧目海外展演活动,办好海外湖北文化周、湖北电视电影周等活动,推动湖北优秀剧节目、优秀出版物、优秀艺术品、优秀影视节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走出去”,提升湖北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制作反映湖北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的对外宣传品,建设“灵秀湖北”图片库。

对外宣传项目

重大文化博览交易项目: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华中图书交易会、中国中部馆藏图书订货会、华中旅游博览会等。

重大文化节庆项目:湖北网络文化节、湖北艺术节、湖北美术节、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中国武汉国际渡江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中国黄石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中国黄石国际乒乓节、中国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中国孝感孝文化艺术节、中国咸宁温泉文化旅游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神农架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等。

重点外宣品生产项目:“六个一”:一本宣传折页、一本宣传画册、一本精品书、一张形象宣传光盘、一部经典影视剧、一套特色文化纪念品。

对外传播阵地建设项目:与海外主要华文媒体、国外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定期举办媒体高层对话互动活动,组织“全国网络媒体记者湖北行”活动。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之声、荆楚网等开办一批对外窗口栏目,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名频道、名栏目。

四、发展文化产业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统筹规划全省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区,将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形成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支撑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重点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生态文化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二)大力扶持传统文化产业

新闻出版业。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和品牌建设战略,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知音集团为龙头,以提升出版企业内容生产供应能力和内容服务经营水平为着力点,以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出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抓好“百万报刊”工程,推动重点报刊品牌建设,提升我省报刊的产业规模和实力。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