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07-16 11:56:00 来源:财政部网站 点击:

报办成“中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省级党报。强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龙头地位,推进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打造若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强势频道。支持湖北卫视以“立足湖北、中部窗口、全国一流、国际影响”为目标,在新一轮发展中进入全国强势省级卫视行列;巩固提升湖北之声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办好垄上电视频道,服务“三农”;创办湖北少儿频道。培育2-3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出版社,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出版品牌。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频道)。

加强新闻精品生产。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推出更好更多的新闻作品。开展创“五名”(名专栏、名专刊、名专题、名评论、名作品)、拍“四片”(优秀纪录片、政论片、文献片、科教片)、争“三奖”(中国新闻奖、中国优秀新闻人物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活动,以卓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和大量精品力作,凝聚起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力量。

强化新闻媒体管理。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对都市类报刊的调控和管理,加强对子报子刊、期刊图书的管理,提升格调和品位。完善媒体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定期向各级党委、政府报告舆论动态的机制,促进舆论引导工作常态化。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新闻阅评工作。充分发挥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作用,完善自律机制,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坚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新闻媒体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一批传媒阵地: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之声、楚天都市报、知音杂志、特别关注杂志、今古传奇杂志、支点杂志、荆楚网、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长江日报、襄阳日报、三峡日报、黄石日报、十堰日报、荆州日报、荆门日报、长江网、汉网、武汉广电网等。

打造一批名牌栏目: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湖北卫视《湖北新闻》、《长江新闻号》,湖北之声《焦点时刻》,湖北经济频道《大民生》,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新闻360》系列,楚天交通广播电台《的哥乐园》,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长江日报《长江评论》,湖北广播电视台与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等。

扶持一批重点项目:省广播电视基地建设、数字报刊建设、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高清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基础工程、省广播电视综合监测平台建设工程等。

市州新闻媒体重点建设项目:长江传媒大厦、长江快递网络终端、武汉广电新媒体业务技术服务应用平台、武汉广电综合演艺场馆,黄石东楚传媒中心,十堰日报传媒大厦,中国地市报信息资源平台及宜昌LED联播网,孝感日报传媒产业园,荆门市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咸宁传媒大厦,随州市广播影视传媒中心,恩施州传媒中心,仙桃市广电中心,潜江传媒中心,神农架广电传媒中心等。

(三)繁荣文化艺术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建设省广播电视基地、省图书馆新馆、省博物馆三期、荆楚文苑、湖北文学馆、湖北戏剧牡丹园等重点文化工程。加强市州“三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和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美术馆、音乐厅。全省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力争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支持文物大县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及民间博物馆建设。加大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拓展投资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支持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全省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工程进行普查,科学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开展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面实现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并向“户户通”延伸,力争实现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全覆盖。全省90%以上行政村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光缆联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1000万户左右,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大力推进广电、电信双向进入业务,建立省、市、县、乡、村间高效传输通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年数字资源加工量达到500GB,年服务人次达到1亿以上。

农村电影放映:继续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普及数字化流动放映,提高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更新、维修等售后服务水平和质量,全省农村电影放映能力达到年32万场以上。

农家书屋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全省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力争实现每个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健全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创造良好阅读环境。

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湖北数字图书馆服务门户,在线存储能力不小于150TB,提供揭示性书目信息不低于500万条,电子图书不低于50万种,电子报刊不低于12000种。2015年前完成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加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市州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种和内容。引导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基层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做好流动舞台车、电影放映车、图书车等配送和利用工作。鼓励和吸引文化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推进全省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向社会开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办好湖北艺术节、中国社区网络春晚、农民春晚,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家庭读书看报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看电影看演出难等问题。组织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的群众文化活动。承办好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等全国性文艺活动。鼓励各类文化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落实《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实施办法(试行)》,推出10个左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县域文化品牌。

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群众为对象的创作导向,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文艺创作资金扶持力度,出台湖北重点影视剧(动漫)资金扶持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公益性电视文艺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湖北省长篇小说创作扶持计划,湖北省女作家群、青年作家群、农民作家群创作扶持计划以及湖北优秀少儿文艺作品创作扶持计划等,加大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推出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打造“荆楚文化长江系”品牌。鼓励创作原创性文艺作品,支持《长江文艺》等原创性文学期刊发展,鼓励知名文艺家设立创作室和流动工作站。加强文艺产品的宣传营销,利用文化博览会、项目洽谈会等平台推介优秀文艺作品,提高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文艺评奖办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