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07-16 11:56:00 来源:财政部网站 点击:

点建设梅苑、曹禺祖居博物馆、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曹禺大剧院等)。

神农架林区:生态影视城(重点建设影视拍摄园、神农文化园、野人生态园等)。

五、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推动新闻媒体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全面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加快市、县电影院线建设,推进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积极推进各级各类院线整合和出版发行资源整合。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国有文化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文化市场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评估、监测、考核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二)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资金参与文化建设

积极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放宽文化事业准入标准,推行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和活动的公开招标制度。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农村文化市场。鼓励高校、机关、企业免费对外开放文化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全社会积极支持的文化事业建设格局。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建设市场化,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顺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和释放全省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文化消费理念,鼓励和引导群众合理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不断提高文化供给质量和水平,培育文化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消费领域,引导文化消费习惯。以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基层农村群众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预期,增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

(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割的传统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省内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强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发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发展各类文化服务,培育资源、人才、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发展经纪、代理、评估、担保、拍卖、咨询等文化中介机构,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推进文化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招商平台和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资产监管平台。加快文化与金融融合,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设立投资基金,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推动文化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要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各地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文化内容的终审权、对主要负责同志的任免权,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各级党委要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制定规划、推进改革、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党委宣传部门要深入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结合实际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加强具体指导。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有力支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培训的内容。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各行各业和各单位都要重视并搞好自身文化建设。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学风、文风、新闻采编作风、文艺创作作风等“五风”建设,加快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打造荆楚文化人才高地。

加强宣传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造就一支讲政治、懂文化、善管理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实施宣传系统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实施宣传文化人才复合能力提升工程,每年从宣传系统选派一批干部到经济部门和基层挂职锻炼。探索加强新形势下宣传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干部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实施“湖北文化名家工程”和“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知名文化大师。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充实、优化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县级党委宣传部门按一定比例配备主任科员,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配齐配强专职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选配城镇社区、农村行政村宣传文化工作人员。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专管文化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健全企业、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机构。加大农村等基层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制定实施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鼓励有专长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建立民间特殊人才特殊津贴制度,探索民间特殊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实施办法,培养一批乡土艺术家、民间艺术传人等特殊文化人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信息库。

建立完善文化人才的培训、引进、激励机制。制定实施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将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才、民间文化人才等纳入培训范围,5年内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