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从打造一台热演话剧开始:太原市话剧团"变身记"
2012-07-06 14:51: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
3月24日、25日、26日,连续三天,太原市话剧团在国内经典话剧演出汇集之地北京首都剧场掀起一股“疯狂”旋风,赢得了首都观众掌声和钞票的“草根版”话剧《疯狂的疯狂》仍在持续升温,28日,该剧的百场庆典演出也在此进行。面向市场打造的《疯狂的疯狂》创下全国热演107场的佳绩,作为一个市级院团,太原市话剧团之眼光、之手笔,在国内同类院团中实不多见。
时隔不久的4月7日至11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影视艺术中心、太原市话剧团联袂打造的话剧《饭·局》,又在首都剧场拉开演出帷幕。“舞台上的小饭局,社会上的大江湖”——饭局吃的不是饭,是人情冷暖;观众看的也不是“吃饭”,而是一场能够触摸到灵魂的表演。“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饭·局》深刻呈现中国式的饭局文化,是一部反映现实主义热点题材的佳作。观看演出的观众称其“真实、生动、有洞察力”“能够引起人们及整个社会的共鸣与深思。”
两台戏树起两杆旗,太原市话剧团的观众口碑和市场声望迅速攀升。太原市话剧团近年来的艺术和市场实践充分表明:改革不是目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才是最终目的。
无戏可演的剧团来了新团长
从2006年至今,太原市话剧团已经经历了数次改革的“阵痛”。
始建于1960年的太原市话剧团,曾因培养出扮演领袖毛主席的特型演员李克俭等人,一度成为中国颇有名气的市级剧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保留剧目包括中国剧作家曹禺的名作《雷雨》、《原野》以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1999年,该团创作的《走向胜利》还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文化部优秀剧目调演中获奖。
进入新世纪后,旧有的僵化体制加上全国话剧市场的不景气,太原市话剧团与许多同行一样,陷入了困境。稀少的观众、低迷的票房,剧团精心排演,却不足以收回成本,只得降低导演、剧作者及演员的薪水。然而降薪引起的恶性循环,使得演出更加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剧团职工们纷纷离岗,外出“觅食”。《疯狂的疯狂》艺术总监、之前因《疯狂的石头》而名噪一时的导演宁浩,在1993年离开家乡赴北京学习摄影前,一直担任太原市话剧团舞美设计。那时的他,还不曾想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剧团,有一天会落魄到四分五裂、连取暖费都交不起的境地。
2006年12月,太原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几大艺术院团重新整合,组建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太原市话剧团脱离市文化局,归并文广集团;2009年12月,为响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经过两年多市场探索和实践的太原市话剧团,正式转为企业,注册为太原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9月,历史专业毕业、曾任太原电视台焦点节目《法律在我们身边》主持人和制片人的韩林临危受命,就任太原市话剧团团长一职。她到任时,话剧团账面上只有1.7万元,中秋节想给职工发点福利都困难。“交接很简单,只有两个章,一枚党章,一枚团章。”韩林苦笑着说。
此时的话剧团不排戏、无演出,处于半瘫痪状态,管理亦十分混乱,人心涣散、积怨甚多,开展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面对这种状况,韩林从“人心”入手,通过与普通演职员工将心比心的对话,增进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接着又主动向团里离退休的老同志讨教经验。在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韩林开始筹划如何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既然要做,就先做点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事情。首先就是改善办公条件,在调研中,韩林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剧团办公场所内的部分房屋长期被个人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剧团办公环境的脏、乱、差。经过几番艰难的说服和动员,最终所有被占用的办公室都清理了出来。可接下来,装修所需的资金又难倒了剧团,为此,太原市文广集团总裁张会林专门请副市长和财政局有关领导前来调研,终于,破旧的办公楼得以全面整修。
看到面貌焕然一新的剧团,大家也有了重整旗鼓的信心。在文广集团大力支持下,韩林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聘用中层管理人员,组建新的领导班子,明确分工,随后又整顿财务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韩林真拼实干的精神很快赢得了全团上下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在一天又一天的实际工作中,韩林“养精兵、精养兵;改体制、转机制;创名团、创品牌;出精品、出人才”的改革思路也逐渐形成。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条主线,韩林带领团领导班子成员,逐个破解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资不足、人才不稳等难题,太原市话剧团也重新步入了正轨。
剧团就是要演戏的
“剧团就是用来演戏的”,这句口头禅,正表明了韩林对剧团这样一个艺术生产企业的认识。没有演员,韩林挨家挨户做工作让演员出山;没有资金,韩林调动自己的社会关系去争取贷款。即使自己没演过话剧,韩林也深知,要想把大家聚在一起干出个名堂,首先得有个好剧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清点团内员工花名册时,宁浩的名字蓦地跳入眼帘,这不就是那个因导演《疯狂的石头》而一炮走红的宁浩吗?韩林异常兴奋,之前她并不知道剧团里还有宁浩这样的“宝贝疙瘩”。“这么好的人脉资源,一定要用好!”韩林试着给宁浩打了个电话,请他帮一帮“娘家人”。当时宁浩正忙于拍摄《疯狂的赛车》,一听是话剧团请求帮助,二话没说,立刻就答应下来。韩林原本想争取用低价“移植”话剧《疯狂的石头》,但其中牵涉的版权问题较为复杂,宁浩于是建议根据即将上演的《疯狂的赛车》重新打造一部话剧。随后,他又将导演何念,编剧宁财神,演员刘桦、黄渤和制作人李东等全部网罗进来。韩林乐开了花——剧团终于有戏可演了。对于太原话剧团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戏,更是一条路,一条如何让话剧迈向市场、为市场所认可的新路。
最终,在太原市话剧团和东阳映月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联手打造下,话剧《疯狂的疯狂》得以问世。《疯》剧连接着《疯狂的赛车》中的情节线索,但又不是它的“立体舞台版”。剧中故事既独立存在,又和电影中的悬念彼此呼应,更多地体现了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辛酸与梦想。
宁浩说自己想用一个独特的新故事连接两部电影,“如果看了话剧之后再看电影,就会对电影里的一些悬念茅塞顿开,而如果是看了电影再看话剧的话,又会看到电影之外人物的故事和另一些悬念的内幕。”他认为,《疯》剧的出炉,“拓展了一条影视开路、话剧销售的新道路。”
借明星效应打明星牌
韩林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她抓住了宁浩。宁浩至今每次回山西都要到剧院看望昔日的领导和同事,也一直很关心剧院的剧目创作,是个“没忘本懂事的好孩子”。
“我觉得我有一种剧场情结,都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就喜欢看到舞台上灯光亮起时,演员在上面表演,和观众互动,这种新鲜的刺激感是电影所没有的。我常想,如果有时间,我要亲自参与一次话剧创作,把我在电影里没法玩儿的东西,在舞台上玩出花来,这次《疯狂的疯狂》是我‘脚踩两只船’的极好机会了!”宁浩坦言。
《疯狂的疯狂》讲述了两个普通人的“奇遇记”:
一个是春风得意的自行车手,一个是即将进入大学的天才少年。这一对偶像和小粉丝,因为服用了一种保健品,命运在一夜之间“翻天覆地”,从此陷入“疯狂的疯狂”。
车手耿浩在重大比赛中被查出服用兴奋剂而惨遭禁赛,从此一蹶不振,在两年间尝试新生活却屡战屡败,最终患上几乎所有心理疾病——强迫症、广场恐惧症、洁癖、自毁倾向……
少年刘小道却在饮用了大量由这个车手代言的保健品后,患上可怕的疾病。
两个身心都有些不正常的病人,在耿浩即将结束禁赛,重返赛场的时候,被一个高分低能急于证明自己的海归女律师连系到一起,于是,更加疯狂变态的心理治疗、一连串荒诞搞笑的真相之旅就此展开……
《疯狂的疯狂》主创阵容里,包含着宁浩、宁财神、何念、梁馨月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黄渤、刘桦等几位明星主角更成为该剧的最大卖点。此外,一流的全程策划和推广营销,也保障了《疯》剧在品质、市场、口碑等方面的水准。
韩林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这一次她就是要大打明星牌,因为可以“捷足先登、事半功倍”。“这台话剧的班底,其实也是很‘疯狂’的,人人都是在各自行业中有滋有味、干得起劲儿的年轻人,能凑在一起不容易。他们的作品都经过市场、艺术等各方面检验,这样的团队做出来的作品,一定是有品质的‘疯狂’,绝不会恶搞。”韩林如是说。
培养晋版“草根明星”
明星版《疯狂的疯狂》的一举成功,使太原市话剧团尝到了甜头,但能每一部戏都靠明星吗?要想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必须培养自己的新生代力量。对此,韩林早有“预谋”——她很早就着手组织《疯狂的疯狂》“草根版”排练,还曾面向全社会公开海选剧中人物,报名考试盛况空前。最终,从数百位报名者中精心选出了十几位“80后”“草根”演员开始排练。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孩子多数没有表演经验,从排到演的短短一个月内,复排导演齐荐芝为此瘦了六七斤,饰演耿浩的张天桥则轻了整整20斤。排演过程中,韩林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谁都不许病!”
“明星版的演出有人看是因为有明星,没明星的话剧还有人看才算话剧的成功。”干练的韩林说话一针见血。
2009年7月,“草根版”《疯》剧在太原成功首演。之后,短短半年多时间,三进北京、四赴上海,足迹踏遍深圳、苏州、杭州、青岛、南京、长沙、西安、成都、天津等国内各大城市,演出达百余场次,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观众好评。
太原市话剧团党委书记李春裕介绍说,在成都演出时,当地剧场领导说成都话剧市场低迷,怕观众不买账。结查演出情景让他很吃惊,青年人蜂拥而进。在上海演出时,演出地点定在波特曼大酒店。李春裕的一位在外事机构工作的朋友得知后,惊讶地说:“不容易呀,一个地方小剧团能在这里演出,要知道,奥巴马到上海时就下榻在波特曼!”2009年11月,北京遭遇罕见大雪。当时,《疯狂的疯狂》正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剧场演出,这里平时人气不太旺,还曾经出现过一人购票看演出的情形,这次又遇大雪,剧场经理悲观地估计没多少观众。结果,剧场爆满的情形,令那位经理大跌眼镜。
韩林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有了自己的‘草根版’明星,就牢牢地掌握了演出主动权。”正是这样的主动权,推动剧团实现了国内地方国有院团在2009年度的三大突破:超百场演出独此一家;两进首都剧场仅此一剧;无明星参与而火爆全国独一无二。
一台话剧的百场演出证明了什么
明星版《疯狂的疯狂》靠当红明星加盟形成巨大明星效应。由太原本地演员组成的“草根版”踏上全国巡演之路受到热烈欢迎,则证明这部话剧是真正地立住了。晋版“草根明星”们在北京首都剧场书写下中国地方话剧团的一个奇迹,在这里他们真真切切地完成了“草根版”的第100场演出。
在3月和4月两个月的演出档期里,北京首都剧场上演了六出话剧,包括人艺的《茶馆》等三部作品,还有国家话剧院的一部作品。太原市话剧团演出的除了这部话剧外,还有一部现实题材话剧《饭·局》。这对于中国地方话剧团来说,可以算是一个突破了。韩林说:“百场演出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此后我们将开始全国各地的第二轮巡演。”
一台话剧的百场演出到底证明了什么?
《疯狂的疯狂》投资只有60万元,目前已挣回300多万元,除去各项开销,还能盈利几十万元,这在国内“话剧能持平就是好剧”的市场环境下,成为标杆。
山西省曲艺团编剧王永刚,山西省文化厅谢玉辉、杨卫华、王辉等业界专家在探讨该剧成功的原因时认为:“过去的话剧比较沉重,与观众兴趣经历结合较少,容易产生隔膜与距离,《疯狂的疯狂》则完全颠覆了以往话剧模式,无厘头、搞笑、方言等元素的加入使该剧更亲民,更好看。这也是今后话剧创作的一种发展趋势。”“作为一部商业戏剧,无论是故事还是细节处理,都让人有惊喜之处,大部分观众喜欢这样的作品,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最大程度的娱乐、放松和满足。”
采访中,韩林将该剧成功的“天机”泄露给了记者:该剧在宣传、策划时,将生活情境、社会现象与地域文化充分结合起来,每到一处,剧中必然会增加一些当地方言、地名等,而且不断修改,不断补充,增加时下最新鲜的社会元素,让当地观众感到很亲切,很乐于接受,这也是商业化运作带给这个曾经的国有院团的新经验。
而对于韩林和太原市话剧团来说,“草根版”《疯狂的疯狂》成功进行百场演出正是太原市话剧团转企改制前所未有的战果,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还将去实践太原话剧人一系列的构想——诚邀名家高手“借船下海”,提倡“拿来主义”高稿酬征求好剧本,举办艺术活动力推创作;与媒体联姻,加强剧目宣传,扩大市场认知度;建立演出营销奖励制度,健全经纪人联系机制,扩大剧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