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品牌决定影响力——“试验田”变成了“丰收田”

2012-07-06 14:46:00 来源:三晋都市报 点击:

精品创作,实现了山西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推动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主动打造文艺精品,唱响文化建设主旋律,已成为山西文艺院团的自觉选择。

让我们拥抱文化的春天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舞剧《一把酸枣》“洒遍”世界舞台,话剧《立秋》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中国首部说唱剧《解放》全新讴歌民族解放,《粉墨春秋》戏舞融合、粉墨登场。

晋剧《大红灯笼》、上党梆子《西沟女儿》、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台台叫好又叫座。

舞台剧盛演不衰,荧屏银幕更不甘落后。热播剧《乔家大院》《走西口》让世人了解了曾经辉煌灿烂的晋商文化,电影《赵氏孤儿》、《关云长》、《浴血雁门关》等均有不俗票房。

而由我省出版的图书《央企真相》、《公司的力量》销量均创山西图书之最……

可以说,改革极大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大批闪烁着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品牌产业带动发展

省委宣传部策划实施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五个一”工程,即出台一策、做强一业、磨精一品、办好一节、演好一剧。

破题之举一出,市县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共确定了123个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项目、96个文化产品,总投资达170多亿元。山西宇达青铜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广灵剪纸等十大文化产品、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十大会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大型会展,晋商文化、五台山佛教文化、绵山清明寒食文化、关公忠义文化、大槐树根祖文化等等,逐渐发展为品牌产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沉睡的民间文化资源也随之步入了国际文化殿堂,平遥漆器、长治堆锦等成为富民一方的产业。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灵剪纸,订单源源不断,产品远销欧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民营资本大举进军

改革激发了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也给民营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民营资本进军旅游文化产业的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已经形成。据统计,近3年全省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资金总额达425.5亿元。

清徐嫦娥艺术团等省内外一大批民营企业创作的佳作同样精彩,与国有文化企业相得益彰。他们创作的三部晋剧精品大戏——“梅花版”《打金枝》以及《龙兴晋阳》《大红灯笼》唱响全国,仅半年的演出收入就超过了450万元。

同时,随着我省煤炭企业的大幅整合,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影视作品中,如《走西口》《天地民心》《西口长歌》等均在央视热播。《荣河镇的男人们》《情归陶然亭》等电视剧也已制作完成,即将与观众见面。

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之典型调查

调查对象:山西省话剧院经典品牌:《立秋》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话剧市场的逐年萎缩,和全国的其他话剧表演团体一样,山西省话剧院也逐步滑向低谷。

2000年,山西省话剧院负债200多万元,账面可使用资金只有91.6元。因开发“三产”失败,导致了负债3000多万元的官司。

当时的山西省话剧院,外债内债最多、人员结构最老、工资福利最低、排练和办公条件最差,“四个之最”在省直文化系统颇有名气。话剧院的运作基本陷入瘫痪状态,职工情绪低落,怨声载道,处在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

究竟何去何从?一些人在焦虑中等待观望,一些人重起炉灶另谋发展。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该做如何收拾?

一部话剧救活一个剧院

山西省话剧院现为全民所有制差额补贴事业单位,目前已整体并入新成立的山西演艺集团。编制人数为156人,实有人数为126人;离退休人员为77人。其前身是成立于1945年的八路军“吕梁剧社”。

60余年来,剧院始终遵循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始终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排演“三贴近”的主旋律作品,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不同历史时期荣获了种种荣誉。1959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的“先进集体”。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排演的大型话剧《立秋》2005年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首届中国戏剧奖、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7年获“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同年9月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戏剧奖;11月获国家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2008年5月荣登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2009年9月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实现了荣获国家设立的所有重大奖项的“大满贯”。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同志观看了话剧《立秋》的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鼓舞了中国的话剧事业,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历程的一件盛事。

截至2011年9月,《立秋》在全国31个省、市、区近百个城市(包括县级市)演出596场,平均每年百场,行程20万多公里,票房收入突破2000余万元。据悉,预计在2012年10月左右,它还将赴新加坡参加华族文化节演出活动。

一部话剧救活了一个剧院,一部话剧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一部话剧真正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一部话剧在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看似偶然的现象,实际上蕴含着必然的因素,非常值得人们去分析、研究与总结。回顾他们所走过的历程,应该说,穷则思变,解放思想,改机制,挖潜力,激活艺术生产力是其始终不渝遵循的一条发展红线。

大胆果敢改革内部机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山西省话剧院来说,这“活力”、“活水”就是存在于全院职工中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立秋》的整台演出完全是省话的本土演员,正是这种集体的努力、共同的智慧成就了省话的“声名远扬”。

2002年,省话剧院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文化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试点单位。抓住这个契机,他们出台了《山西省话剧院改革试行办法》,针对人员老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无所事事的实际状况,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精简撤并,优化组合——撤销了两个院属企业(大寨商场、服务公司),将原有11个科室合并精简为五个中心,一个办公室,并增设营销宣传策划中心,以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改革用人制度,定岗定位,全员聘任——打破论资排辈,实施角色公平竞争上岗和临时轮岗制度;

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目前,该院承担主要角色的演员收入是最高的,基本上是普通演员的两倍以上,这样做,奖励了积极肯干、多做贡献的,惩罚了耍滑偷懒的,增强了向心力,鼓舞了士气;

整合优化资源,破除院团保护圈,走出去,请进来,做到学有所长,为我所用——《立秋》请著名导演陈颙执导和著名导演查明哲做继任导演,以及舞美设计毛金钢、灯光设计卢卫东、编剧姚宝瑄、作曲王晓刚的加盟,不仅奠定了《立秋》的美学风格,还整体提升了山西省话剧院的艺术水平,也因此走出了一条地方院团和国家一流艺术家成功合作之路。

此外,他们留住尖子人才,培养后续人才,做到以情留人,以政策倾斜留人,形成了艺术生产的良性机制。如今,省话剧院不论是在职的还是离退的,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想演戏、演好戏已成为主流,剧院的良好发展态势表现在每一个职工脸上的微笑中。

挖潜力,在改革中求发展

挖潜力,就是要解放思想,从“被动等靠”到主动“找米下锅”,经历一个“输血”到“造血”的过程。

多年来,山西省话剧院特有的小环境使人们形成一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固有的陈旧落后观念。要让大家尽快认识并找到“我们为什么落伍”的原因何在?只有在思想上、认识上形成共识,才能在实践中达到统一。思想转化的过程伴随着艰难实践的过程。

当时无大戏可排,他们就开始抓小品。小品单调,再搞综艺晚会。2000年10月的第一场“小品综合晚会”成功演出,让全院职工有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随着小品、综合晚会演出的逐渐增多,职工们开始看到了生存的曙光。紧接着,他们开始排小戏和移植精品剧目《父亲》。2003年“非典”期间,他们编创了话剧《天使的微笑》,免费向公众演出。观众对久违了的山西省话剧院开始重新认识。

2004年,儿童剧《我能当班长》和大型话剧《立秋》的出现,让他们又重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从而迎来了山西省话剧院历史上的又一次新辉煌。

充分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

《立秋》是个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那话剧事业如何在积累中谋发展继续做出新贡献?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思索、实践的课题。“无论是内部机制的改革,还是精品剧目《立秋》的创排,我们都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立秋》在全国各地的演出,都得到中宣部和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作为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话剧《立秋》出品人,贾茂盛表示,事实上,话剧《立秋》的产生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密不可分,更与山西省委、省政府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大背景密不可分。

可以说,正是借着山西省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的东风,乘着挖掘和开发晋商文化资源的浪潮,《立秋》的酝酿和诞生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契机。

因为《立秋》,省话剧院也成为山西省发展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强省、开展强势文化活动、创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一个先进单位。

“反映时代强音,表达民众呼声”

在新的时期里,话剧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如何起到“反映时代强音,表达民众呼声”的作用?

回顾中国话剧百年,话剧在各个时期都承担起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有些作品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真正起到了鼓舞人民、激励奋进的作用,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品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的发展给话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贴民情、会民意、呼民声的话剧作品,仍然是话剧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说,今后他们的创作和演出,还是要牢牢地抓住这个灵魂和根本!

在《立秋》带来的光环之下,省话剧院未敢停歇,继续乘胜追击,希望扩大战果,遂根据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绿化蓝图绘到底,将“不毛之地”改造为“塞外绿洲”的感人事迹,新编了一部现代大型话剧《立春》,并于前不久成功首演,赢得了众人赞许。

结语:

贾院长这样说:“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曾经就我院《积极推进内部机制改革精心打造艺术精品》做了简报,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改革使我们尝到了甜头,《立秋》使我们充满了信心,但我们深知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改革中逐步解决,我们依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局面。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按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总目标去做,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就会迎来话剧的春天!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