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省话剧团今起改制他不再是剧团团长和处级干部
2012-07-06 11:44:00 来源:潇湘晨报 点击:
(湖南省话剧团团长毛剑锋。今天起,他将不再是剧团团长,也不再是处级干部。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邵骁歆)
红网长沙4月17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曾鹏辉)毛剑锋是省话剧团团长。
和别的单位有点不同的是,省话剧团的员工多在单位吃工作餐。4月11日中午,花菜和辣椒的味道,从各个房间飘出来,弥漫在走廊里。
今天,4月17日,对省话剧团和毛剑锋而言,是一个大日子省话剧团将更名为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毛剑锋将成为公司董事长。
花菜、辣椒炒肉将一大碗米饭盖得严严实实,筷子斜插在上面。这是食堂师傅送到毛剑锋办公室的工作餐。
这个有着59年历史的剧团将不再“吃皇粮”。在正处级事业单位当了近20年领导的毛剑锋也不再是团长、不再是处级干部。在编在岗的86位员工都成了合同工。
“一条藤子7个瓜,话剧团最苦”
湖南有7家省直文艺院团。进入1980年代之后,这7家院团大多不怎么景气。
“一条藤上结了7个瓜,话剧团是阳光雨露最不充分的那个瓜。”毛剑锋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他这样说,有自己的一番道理。
1980年代,省里明确重点扶持湘剧、花鼓戏,话剧团不在其列。此外,“每个省都有话剧团,北京、上海的话剧比湖南的话剧名气大得多。湖南的话剧属于阑尾,无痛无疾,可以任其成长,但是如果患了病,割掉也无关大碍。”毛剑锋说。
多年来,湖南话剧处于一种“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尴尬状态,无人演、无人看,似乎穷途末路。
2003年底,毛剑锋刚从省湘剧院调到省话剧团任团长时,“只有七八个演员,没有设备,没有场地,没有剧本,根本没有办法演戏,空有一个省级剧团称号。”
当时的处境,对外演戏很难,剧团内部的“戏”却常常上演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100多位职工,围着剧团要工资、要补助、要医疗费……
“我们是一个没钱的事业单位。政府拨款不够团里开支,差额只能从舞台上找回来。”
毛剑锋说,自己对同事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都要放下事业单位的虚荣心,做一名现代企业员工。
他在单位启动了改革,围绕市场运作。
“演员从七八名猛地增加到七八十人,这9年来,我们排出了8部大戏,部部都在全国巡回演出,社会影响和票房收入都不错。”
今年初,正式接到单位改制消息时,毛剑锋已54岁。按照《湖南省文化厅深化直属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省话剧团将转企。这一改革方案,对省话剧院和毛剑锋来说,都是一大关口。
“有很多人说,要我‘积极主动点’,到其他事业单位当个处级干部,也有可能啊。”
毛剑锋说,目前话剧的发展势头不错,自己无心离开,几名同事听到改制消息后来问过他,不知道是走是留,他讲了一番道理,那些同事都决定留下来。
偷了一本《青瓷》,拍了一场大戏
相比其他地方剧种,话剧有一定的优势:它不像地域特色明显的花鼓戏、湘剧那样,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让观众接受。
毛剑锋常常对同事们打气:“这让我们省了一笔很大的广告费。”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话剧相对而言,还是不景气。
毛剑锋认为,其中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好戏。
2007年,毛剑锋去一家单位办事,看到桌子上摆了一本书:《青瓷》。他翻了几页,觉得好看,于是,偷偷将书拿了回来,通宵读完。
他对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很感兴趣,想把它改成话剧。
他特意跑到省作协找相关领导,作者浮石是个什么人?作协领导也不知道。他又找到出版该书的湖南文艺出版社,问到了,浮石就是湖南老乡。
毛剑锋和浮石聊了好几个小时,谈改编的事。
浮石很意外,《青瓷》电影改编权已经卖了,他不知道还能卖话剧改编权。
“我们剧团没钱,只能演出后凭票房支付报酬。”毛剑锋这样说。
签订合同时,浮石还是一脸疑惑,就算是改编成了话剧,未必话剧能卖出多少钱?
毛剑锋的算盘其实打得很响,湖南作家的畅销书、湖南正规剧团排演、再请上湖南明星主演,三个湖南元素,话剧《青瓷》就能火。
这部戏里,当时湖南卫视的几个知名主持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年12月7日,话剧《青瓷》在湖南大剧院首演。
火了!票价卖到800元一张,开创湖南话剧最高票价,许多观众还买不到票。
《青瓷》还吸引了不少外省观众。不少外省的文化厅长带着专家、演员来到湖南,学习取经,寻找《青瓷》成功的缘由。
一个长年无人问津的单位,突然引发众人关注,毛剑锋说,这是他工作生涯中最得意的时候。
“话剧是生活的真实重现,就演你、我、他,没有唱腔,互动性很强,谁说没人看?”
“与话剧同一性质的小品那么火,话剧当然也有火的理由,小品是漫画,话剧是油画!谁说油画没人看?”
“话剧不景气,只怪舞台上没有好作品,我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多挖掘题材。”
“保牌子、要发展、活出样子来”
影视作品中常有这样的镜头:美丽女主角在校园话剧团演出,男主角在台下兴奋地鼓掌。
这样的场景并非编造。20世纪初,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就把话剧纳入学校教育。事实上,当时几乎每一所大学,甚至规模稍大的中学,都有话剧团。许多观众的话剧启蒙,就是从校园开始的。
毛剑锋认为,从学校里出来的人都有些话剧情结,或许他们的梦中情人就是话剧中的女主角,“话剧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
在他看来,推广小剧场是让话剧迅速吸引观众的捷径。
截至目前,省话剧团已经推出了近百个小剧场节目,每场入座率都超过80%。
“总有一个小剧场,或者一句台词,触动观众的怀旧情绪。”毛剑锋说,有时候,观众不只是在看一场话剧,也是在体验一种曾经的生活。
“通过一个个小剧场,慢慢把人心拉拢过来,不断聚集人气,话剧才可兴盛。”毛剑锋说。
省话剧团的一个原创作品《偷偷爱》,讲述70后、80后、90后3个爱情故事。公演时,2010年世界杯激战正酣。许多观众都是先去看《偷偷爱》,然后去酒吧看世界杯。
这事又让毛剑锋兴奋了很久,“他们居然把话剧和酒吧、世界杯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做小剧场也能做得风生水起,但是,省话剧团也没有放弃大戏排演。
“大戏需要大投入,单位实力薄弱,只能从小剧场开始。而且演员们很少演戏,需要在小剧场上充分锻炼。”毛剑锋说。
省话剧团的阵容越来越强大。一场场大戏也陆续推出,如《韶山升起红太阳》、《生命赞歌》(以邵阳6人抗洪抢险牺牲为题材)等,湖南话剧的口碑开始在业内传播。
建党90周年前,中华文化促进会欲重新排演红色经典话剧《万水千山》,一直在寻找剧团。
考察团悄悄来到省话剧团。毛剑锋知道消息时,考察团已进了单位大门,他急得团团转。
“一无气派的办公场地,二无稍具档次的排练场地,三无辉煌的历史档案,看什么呢?我只能带他们去看我们的队伍。”毛剑锋说。
那是一个简陋的排练房,10多名年轻队员正在排练舞蹈。考察团很吃惊,一个话剧团居然配了舞蹈队,《万水千山》很多场景正好需要大量专业舞蹈演员。
就这样,省话剧团得到了复排《万水千山》的资格。
话剧出来了,毛剑锋带着近百名剧组成员巡演,几乎走遍全国,场场受到热捧。
“保牌子、要发展、活出样子来。”这是毛剑锋管理话剧团的三个目标。在他看来,《万水千山》的成功演出,属于“活出样子来”。
不狠不行,因为,4月17日,改制来了
现在,省话剧团将改制为企业,这意味着政府将断绝“定时供粮”。以前虽然“定时供粮”不多,但毕竟还是有。
毛剑锋说,这个他不怕,他怕的是没有演出场地。
这事困扰了他很长时间。“如果有一个自己的剧院,那不吹牛,话剧团会让我搞得灰只个喷(湖南方言,风生水起之意)!”
这段时间,毛剑锋削尖了脑壳找场地。
今年,省话剧团与湖南大剧院合作,将A厅改为专门的小剧场厅,项目已经动工。毛剑锋说,他计划在这里每年演出至少60台小剧。
最近,省话剧团在河西大学城也搞定了一个演出场地……
毛剑锋扳着手指头,数着一个个演出场地,神情很兴奋。
他还在出招:
3月17日,省话剧团与长沙雨花区合作,打造湖南首个儿童剧院,雨花区青少年宫将固定作为省话剧团儿童话剧的演出场地,每年演出32场;雨花区选定10所小学建立“雨花校园小小话剧社”,由省话剧团指定一名专业演员定期给每一个话剧社进行辅导。
儿童话剧也是省话剧团的主攻方向,《马兰花》、《快乐城堡》等儿童剧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
有人说,毛剑锋这一招够狠,“搞定了地盘,还要带走下一代”。
他说,不狠不行。因为,4月17日,改制来了。
“我们已经准备妥当。”
毛剑锋说,下个月的工资,彻底打破大锅饭,绩效绝对挂钩。
[剧团史记]
1953年,剧团成立。
1994年,《世纪风》一剧获中宣部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水下村庄》一剧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
2005年,创演多幕儿童剧《飞呀飞》。
2007年,创演纯商业运作的现代多幕话剧《青瓷》。
2008年,创演音诗画红色舞台剧《韶山升起红太阳》。
2010年,打造“小剧场话剧演出季”和“童心周末儿童剧场”。
2011年,联合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复排红色经典话剧《万水千山》。
2012年4月17日,更名为湖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