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中国国家话剧院:改革、探索中从容生长
2012-07-06 02:32:00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调动起优秀的戏剧制作人
“艺术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剧院就好办了”
记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话在戏剧制作营销方面有哪些探索?
周志强:国话客观存在的“大而散”的形态,不仅促成了前面所说的,不同导演风格的树立和大量一线明星的出现,还催生出优秀的戏剧制作人。从2010年1月起,国话开始全面实行规范的制作人制度:以剧目为基本核算单元,由院长授权每个制作人,让他们拥有调动和使用剧院资源的相应权限;同时,在拥有一定自由支配度的基础上,所有收入由剧院财务统一监管。每个季度,财务都会做出一份各剧目收支情况的报告书,让剧院和各制作人掌握不同剧组的运营情况,做出经营决策,实现演出收益目标。
演出离不开剧场。国话正在建设剧目资源型院线:我们手握着自己的戏剧产品,到各地找剧场合作,进行自主运营。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国话已发展起6个相对固定的剧场合作伙伴,国话驻深圳的演出工作站已开始运营。
国话所有的探索,都要想到它的特点:庞大。但不管多庞大,如果艺术管理方式规范有效,艺术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承担什么职责,剧院就好办了。如今,剧院充满活力:去年6月26日当晚,国话有6台戏在3个城市上演;今年1月,国话有8台戏先后开演,单月票房收入相当于去年1整年;不久,《恋爱的犀牛》将赴澳洲巡演;《这是最后的斗争》(英文版)则有望赴美国演出。
【采访手记】
努力与期望
国话,这艘承载着历史赋予的资产与重负的大船,如今不仅作为一个整体隆隆开动,而且还带有几分轻舟正过万重山的灵动和生机。仅以最近这一周来说,剧院的艺术生产和它搬家的节奏一样紧凑热闹:老艺术家们主动请缨要求排戏;田沁鑫正在即将拆掉的排练厅里排新戏;王晓鹰新作《深度灼伤》最近在首都剧场上演;孟京辉、査明哲则正为各自的大戏忙碌。
国话,一个有弹性,又有着透明约束的开放空间,既给不同个性的艺术家以创作的平台,又让“国话人”这一身份无形地提升着每个剧目的质量,督导着每个创作者对社会文化责任的担当。从这一角度来说,允许不同风格的存在,恰是国话的开明,这是剧院赋予艺术家最好的礼物;既百花齐放,又富有社会责任感,引领主流戏剧文化,也是国话一贯的坚守。
国话不是每个戏都成功,但它的艺术管理者和创作者正努力做到人尽其职,多出精品。如今的艺术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具体到国话每个戏所面对的接受环境,就时常有令人忧虑之处:专业公正的批评、客观如实的报道、社会的艺术教育,尚不到位——这一点,正是各艺术门类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各艺术院团所渴望改善的。培育一个良好的艺术接受环境,还需要依靠无数人的文化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