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话剧《食为民安》剧评】食为民安为先

2016-09-21 15:27:00 来源: 点击:

昨天,我有幸来到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D8小剧场,观赏了一出音乐情景话剧《食为民安》。在看到这出话剧之前,我想象不到食品安全法居然还能和话剧创作融合得如此自然。事实证明,导演和编剧确是不显山露水的创新者,他们从生活化的场景中创造出了戏剧性,以戏剧性的方式来强调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这出话剧讲述的是一对儿时的同窗好友——食品药品监督基层执法人员耿浩和食为天家常菜餐馆老板袁华,面对“兄弟之情”和“食品安全”如何抉择和取舍的故事。

剧目从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入手,着眼于“食为天”家常菜餐馆的转变和餐馆员工们成长的心路历程,连接起两位主角童年与现实的记忆时空,加强了执法人员与老百姓的沟通和理解,体现了食品药品监督基层的执法精神,艺术化地凸显了“食以安为先”的大主题,使剧中从执法人员到老百姓都达成了食以安为先的共识。

不得不提的是该剧最大的亮点,以《中国话》、《北京欢迎你》、《letitgo》等流行歌曲的曲调,将食品安全法和食品药品科普知识唱出来。当四名娇俏活泼的服务员在舞台上唱起歌、跳起舞,观众们在感到新鲜有趣之余,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安全知识的传授,使相关规定和宣传口号深入人心。

舞台呈现简洁大气,两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简易却不简单的餐馆前台、几束追光,自如转换的时间和空间,干净而清晰地传达了各个角色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变化。

剧中的餐馆老板袁华自小便爱耍滑头,向往走“捷径”。从读书时试图在考试中作弊到开餐馆后购进变质的蔬菜和劣质的油,全是基于他有一种投机取巧,自觉不会被发现的心理。包括“精明人”小舅子,他表面上帮助餐馆老板娘讲价,暗中却撺掇菜贩子进些不新鲜的菜和低劣的油以牟取回扣。以及被眼前利益迷了眼的菜商,将三无劣等油吹嘘成纯天然无公害的进口食用油,这些都直观地反映出了群众对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当“吃不死人就好”、“要钱就得不要脸”这些非常生活化、市井化的台词在戏剧冲突的撞击中,如灼目的铁花迸出时,带给观众以巨大的震动和反思。

话剧越写实,反讽的效果也越明确,刻画凡俗生活的戏剧泛出了隐喻的色彩。大家对如此的一个小餐馆的感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天也同样在类似的餐馆中用餐,陌生的是餐馆背后商家为了牟取利益而采用的小手段。故事未必逐个经历,但人情与世态的相通却是不言而喻的。

食以安为先这一观念的推行依旧迫在眉睫。

吴梦秋

2016/9/21

0.jpg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