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快讯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07-16 11:56:00 来源:财政部网站 点击:

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形成崇尚道德模范、学习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加强企业、社区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省级以上爱国主义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以评选湖北美德少年为载体,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命名表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健全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在全省建设50个左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和500个左右乡村学校少年宫。建立完善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效机制。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网络体系建设,设立并丰富廉政书柜,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进模范、知识分子、社会公众人物、新社会阶层等重点人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作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三)深入推进“文明湖北”建设

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面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文明城市群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别山试验区文明示范创建。开展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提升湖北文明形象。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连线联片推进文明新村创建。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创建表彰奖励机制,力争“十二五”期末,使全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2-3个全国文明城市、一批示范性强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200个以上省级文明乡镇、5000个以上的文明新村试点村。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城市注册志愿者达到常住人口6%以上。办好中国社区网,支持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开展各项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注册、管理、运行、奖励机制,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为社会的良好氛围。

“文明湖北”建设工程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工程:“十二五”期间,分期分批推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比照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省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市(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逐步实行免费开放。

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全省50%以上的大中城市、城区、县城建成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和文明县城。在全省建设一批示范性强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风景旅游区和工业园区,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公共场所文明示范区域和一批文明示范社区,在各市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城市景观路和商业街。

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县级以上文明新村达到20%,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市场达到30%,镇以上文明户达10%。

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全省80%的大中城市、城区、县城的荧屏声频、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健康有序。建成一批文明网吧,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连锁网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乡镇、村建设一批公益性的绿色上网场所;建成一批文明网站,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三、繁荣文化事业

(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推动完善具有湖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实施学术精品扶助战略,打造学术精品。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出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建立推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制,在农村、企业、社区建立若干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基地,为社科工作者搭建科研教学、考察调研的平台,实施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实际工作部门和基层挂职锻炼制度。发挥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省委重大调研成果奖、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的导向作用,资助和重奖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性成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重大课题委托研究和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库,建立应用性成果直达党政决策机关的“绿色通道”。加大哲学社会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的传播推介力度,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优化整合。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整合机制,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学术交流机制,发挥研究学会功能,推动社科研究机构与党政部门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鼓励社科研究机构为社会各界提供有偿科研服务。理顺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引导各类民间社科研究机构和团体健康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探索新形势下构筑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的新途径、新机制,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广泛吸纳海内外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立重大项目招标制度,形成科学的人才竞争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一批优秀学术团队。加大对社科名家的表彰宣传力度;加大创新咨询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理论骨干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青年社科骨干;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实践工作部门理论骨干的培养,定期组织对各类理论骨干的培训;注重加强老专家队伍建设,发挥好老专家的作用。

建立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经费、省社会科学普及经费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事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和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荆楚文化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项目。

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程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财经大辞典(新编)》、《湖北社科学术成果文库》、《太平天国财政资料汇编》、《民间文书》系列丛书、《国家形象传播》、《湖北省情》、《三农中国》丛书、《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等。组织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湖北思想库课题”研究等。

文化建设研究:编辑出版《荆楚全书》、《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美学史》、《湖北文物典藏精华》、《湖北文学通史》、《汉水文化史》、《长江文库》、《荆楚文化源与流》等,组织楚文化“五大系列”研究(即文献研究系列、考古研究系列、地域史和专门史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系列、文艺精品创作系列),出版《世纪楚学》丛书、《楚学论丛》系列学术文集等。

理论骨干与重点人才培养:每年重点培养20名青年社科骨干,每年培训300名宣讲骨干,每年培训1000名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

(二)壮大新闻出版事业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彰显社会主流和本质。推动重大主题宣传创新,发挥主流媒体导向作用,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创新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湖北省舆情应急指挥中心,加强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网站和重要出版社建设,推进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之声、荆楚网等主流媒体创新,做大做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形成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集团。优化媒体结构,不断提升主报、主刊发行量,扩大覆盖面,打造一批党报党刊和都市类报刊品牌,努力把湖北日


  • 【关闭页面】